她用30年无私的爱 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

2023-02-01 12:17:39来源:

她是一名细心、孝顺的女儿,也是一名体贴入微的儿媳。她是家中老人的精神支柱,心灵慰藉,为老人排解忧虑,分担愁苦,与老人默契沟通。她是家中老人的细心家长,知已挚友,对老人真心呵护,倍至关怀。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尊老敬老的美德,她就是东兰县泗孟乡坡里村弄农屯马金美。

51岁的马金美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,为人勤劳俭朴、善良厚道、尊老爱幼、孝敬长辈、助人为乐。自1992年与丈夫陈家陆结婚以来,她勤俭持家,竭尽所能,悉心照顾家公无怨无悔,贴心侍奉家婆任劳任怨,受到邻居们的称赞,成为泗孟乡“家喻户晓”的明星人物。

1675225383796498.jpg


悉心照顾公公,用孝行诠释人间真情。马金美结婚时家公陈干雄已有76岁高龄,她和丈夫陈家陆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,由于文化水平低,婚后夫妻只能通过勤劳双手来撑起全家的生活起居。1993年家公患脑中风,当年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尚未健全,家里又比较困难,家公错过了医治时机卧床不起,吃饭、洗身、大小便等日常生活起居都无法自理,家婆年事已高,行动不便,丈夫白天又要下地干活,护理老人的担子落在马金美肩上。当时她还年轻,照顾家公自有不便,但她摒弃世俗和偏见,给家公喂水喂饭,擦身洗面,倒屎倒尿。由于久病在床,家公身生褥疮,奇嗅难闻,但她从不嫌弃、不抛弃,精心照顾老人长达三年之久,直至家公无憾离世。  

都说久床前无孝子,她以自己的行动为子女树立了榜样,因为她觉得敬老爱老助老这个传统美德不能丢,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,难的是多年如一日地重复去做一件事,她的孝行在周边村屯有口皆碑。

  贴心照顾婆婆,用行动传承孝爱家风。人常说:婆媳关系难相处,“好媳妇”说起来容易,可是做起来可不是那么轻松的,需要付出很多很多。但是马金美与老公结婚30年来,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,却从未红过脸,婆媳相依,和睦融洽。马金美的家公家婆是典型的恩爱夫妻,家公离世后家婆悲痛万分,竟悲伤到卧病不起,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,不能走路、吃饭,甚至连大小便都失禁,作为儿媳妇的马金美没有丝毫嫌弃和埋怨,喂饭喂水喂药,擦洗身体、清理大小便,她从来不嫌脏和累,家婆在长达一年的卧床中,身上没有一丝异味,更没有起过褥疮。

  家公去世头几个月,家婆黑夜害怕,为了陪伴老人,她不顾怀有身孕,每天晚上都陪着家婆睡觉,有了她的陪睡、暖脚和聊天,家婆睡得踏实,心情顺畅,病情也得到了稳定,经过一年调理后,家婆的病情逐渐有所好转,并能下床走动。在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中,望着正在替自己按摩的儿媳妇,虽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,但家婆的眼里盛满了疼爱之意。在儿媳妇的悉心照料下,陈奶新远离了失夫的痛苦,远离疾病的纠缠,如今老人已经106岁高龄,四代同堂的她仍精神矍铄,面色红润,成为县里的百岁寿星,幸福安康。

798e22fccb25e477370a0a088492e20.jpg


 用行动做榜样,传承孝老敬老好传统。马金美30年如一日,耐心细致地照顾家公家婆的故事,不仅赢得了亲朋好友以及邻里乡亲的一致称赞,也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。

 天有不测风云,2001年12月,在一次碾米过程中,她的右手被卷进碾米机的叶轮,切断了四个手指,只剩下大拇指,缺了右手做起活路十分不方便,即使只剩一只手,也没有放弃照顾家婆。2007年,家婆腰间盘突出,生活起居更加艰难,她用一只手给家婆敷药,给家婆按摩。屋漏偏逢连夜雨,那年秋天,她丈夫从一处悬崖摔下去,全村人找了三天三夜才找到,虽然捡回一条命,但落得了个残疾,失去了劳动能力,一家人的生活担子一下子压到她这个只有一只手的苦命女子身上,她一边下地干活,做家务,一边照顾丈夫和家婆,还要料理年幼的子女。2014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,在政府的关怀下,马金美获得建档立卡低保户,两个子女也慢慢长大了,看到母亲的艰辛厚孝,子女便在上学之余默默地帮助母亲做家务,照顾奶奶。马金美一家就这样在相互体谅和相互照顾中相依为命,不离不弃,度过那些艰难的岁月。

    都说孝一时易,孝一世难,可作为儿媳妇的马金美就这样精心地照顾家婆30年。即使生活坎坷,她乐观、坚强,从不抱怨,每一天都过得开开心心、有滋有味。她说:“做最好的自己,才值得拥有所有的美好。我觉得孝敬老人,疼爱儿女,让全家人幸福,自己才更幸福快乐。”

马金美30年如一日照顾家公家婆的故事,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爱幼、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和一个农村媳妇博爱、仁慈、善良的光辉形象。在泗孟乡坡里村及周边的几个村里人们都说,百善孝为先,马金美用朴实的行动,用琐碎的日常生活点滴书写着“孝”和“爱”,也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用她的勤劳、善良、孝心行动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,让孝老敬老的好家风代代相传。